——存贷比超87%!成都银行新舵手黄建军:20年本土根基+农商行战绩股票怎么配债,万亿规模下如何解三重挑战?
资产规模达12500亿元的成都银行,在8月迎来掌门更迭。75后黄建军接棒王晖,而摆在这位新舵手面前的,除了亮眼的成绩单,还有87.33%存贷比带来的现实挑战。
8月17日,成都银行的两则公告,让这家西部万亿级城商行的管理层变动尘埃落定。原董事长王晖因组织工作调动离任,深耕本土金融圈多年的黄建军接过了 “掌舵权”。对于这家从区域银行成长为行业标杆的机构而言,这次交接不仅是人事更替,更是一次在发展关键期的战略接力。
图源:成都银行公告
王晖掌舵的“黄金增长期”:规模与质量的双重跨越
2005 年,王晖加入成都银行时,这家银行还处于蓄力阶段。此后近 20 年,他见证并推动了成都银行从区域玩家到万亿巨头的蜕变。2018 年 1 月,成都银行成功登陆 A 股,成为四川省首家上市银行,当时其资产规模约 4460 亿元。而到 2024 年末,这一数字已飙升至 12500 亿元,较上市前增长 2.8 倍,相当于每年净增超 1600 亿元。
图源:成都银行2024年年报
规模扩张的背后,是业务结构的全面升级。存款总额从上市前的 3140 亿元增至 8800 亿元,贷款总额更是从 1230 亿元暴涨至 7400 亿元,增长 5 倍,连续四年保持每年千亿级的贷款投放力度。这种增速在同期城商行中颇为罕见。
更难得的是,规模扩张并未以牺牲质量为代价。2024 年,成都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 0.66%,连续两年在 A 股上市银行中保持最低水平;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 17.81%,连续五年领跑银行板块。资本市场也给予高度认可,总市值较上市时翻番,市净率连续两年位列 A 股上市银行前二。
这些成绩的取得,离不开王晖主导的战略布局。“稳定存款立行、高效资产立行” 的策略,让银行在负债端构建了独特优势;“精准营销 - 精钻行研 - 精准贷后” 的风控模式,为资产质量保驾护航;“精细化、数字化、大零售” 三大转型,则推动人均创利达 163 万元,跻身上市城商行头部行列。
黄建军的“复合履历”:本土经验与跨界视野的融合
新任掌门黄建军,是一位兼具本土根基与跨界经历的 “75 后”。1975 年 11 月出生的他,毕业于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,拥有在职博士学位,是正高级经济师。其职业生涯始于工商银行成都分行,2000 年代中期进入成都银行,在近 20 年时间里,历任副行长、董事会秘书等职,深度参与了王晖时代的多项重要改革。
2020 年,黄建军调任成都农商行,开启了跨界管理的经历。在那里,他仅用两年就从行长升任董事长,带领该行资产规模突破 9100 亿元,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183.5 亿元。期间,他聚焦乡村振兴、绿色金融等领域,推动贷款余额三年增长 40%,普惠小微贷款占比提升至 35%,展现出在细分市场的开拓能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黄建军曾挂职广东佛山市金融局副局长,这种政府与银行的双重经历,让他在整合区域金融资源、把握政策机遇方面具备独特优势,这或许能为成都银行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带来新的突破。
87.33%存贷比引关注:万亿规模下,三重挑战待解
尽管成都银行目前市值 772 亿元,位列 A 股上市城商行第七,但黄建军接棒后,仍面临不少现实挑战:
增长动能的可持续性是首要难题。连续四年千亿级扩张后,成都银行在成渝地区的市场空间逐渐饱和,该区域存贷比已超 75%,竞争激烈。而成都银行自身 87.33% 的存贷比,意味着每吸收 100 元存款,就有 87 元以上用于放贷。高存贷比虽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,但也增加了流动性风险,如何在保持增长的同时平衡风险,考验着新管理层的智慧。
图源:成都银行2024年年报
战略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同样关键。王晖时代确立的 “三大转型”“四大基因文化” 需要延续,但在数字化转型中,如何避免与其他银行同质化竞争?在大零售业务上,如何进一步突破地域限制?这些都需要黄建军在传承中寻求创新。
区域金融竞争的升级也不容忽视。随着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推进,国有大行、股份制银行纷纷加大在该区域的布局,本地法人银行的客群争夺日趋激烈。成都银行如何守住本土优势,拓展新的市场空间,是黄建军必须面对的课题。
破局路径:从规模扩张到细分深耕?
黄建军在成都农商行的经验,或许为成都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。聚焦乡村振兴、绿色金融等特色领域,通过细分市场的精耕细作实现差异化发展,可能成为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。
有业内分析认为,在城商行发展从 “规模导向” 转向 “质量优先” 的背景下,成都银行若能在普惠金融、科创金融等领域加大投入,有望获得政策支持和市场认可。而黄建军在小微贷款领域的经验,也可能帮助银行在服务区域实体经济中找到新的增长点。
这场万亿级城商行的掌舵权交接,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,也开启了新的征程。当规模增长遇到瓶颈,价值创造能力成为衡量银行发展的核心指标。黄建军能否带领成都银行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提升的跨越,值得市场期待。
(提醒:内容来自:金融界、成都银行公告及官网,公开新闻报道。文中观点仅供参考、不作为投资建议。)
—
尾声:
“ 从王晖到黄建军,成都银行的接力棒传递,不仅关乎一家银行的未来股票怎么配债,也折射出中国城商行在新发展阶段的转型探索。在87.33%的存贷比数字背后,是挑战,更是转型升级的机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