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欺负过我们的人在线借钱炒股,是不是应该得到报应?但谁来实施这个“报应”呢?是被欺负的人吗?那样不就成了“冤冤相报”吗?《道德经》廿三章揭示了“希言自然”之理,从中我们能悟出什么道理呢?
希言自然。
故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孰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为人乎?故从事于“道”者,同于“道”;“德”者,同于“德”;失者,同于失。同于“道”者,“道”亦乐得之;同于“德”者,“德”亦乐得之;同于失者,失亦乐得之。
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
这一章中,老子围绕“道”“德”“失”三个层面展开来讲,意在告诉我们,人和“道”的关系,我们怎样做,“道”就怎样回应,所谓“善恶终有报,天道好轮回。”
一、上天为什么很少说话
建议在开启本章阅读之旅前,先重温第十七章,了解“贵言”二字,再阅读本章就会明白,老子提出“希言”的用意。
(一)希言自然
这一章中,老子开篇就讲了四个字“希言自然”。又是容易引起歧义的四个字,咱们来一一解读。
“希”可以理解为稀少之意。
“言”字,并非指语言,在十七章中咱们提到,“言”指政令。《道德经》最初是写给统治者看的一本大成之学;但在今天,在人人平等的社会中,它也可以作为普通人的修心之学。所以,“言”字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发号施令,教导别人。比如我们在家里,教育孩子做家务、做功课;在单位里,指使下属写报告,发布文件章程等等。
这里的“自然”并不是大自然。有一点文言文基础的友友不难理解,古人语言简练,今天的很多词在古代是两个词,这也是《道德经》容易误读的原因之一。回到这个词中,“自”是“自”,“然”是“然”。“自”指的人,是我们自己。“然”字很好理解,就是古文中常见的“然也”,是这样的意思。
那么,这四个字合起来,老子在讲一个什么道理呢?
上天很少发号施令,但老百姓也能明白上天的意思,各行其道,有序地生活。你有没有发现,如果你不去发号施令,而是默默地做家务,孩子是会帮忙的;你不盯着孩子,他的作业迟早也会写完。可能孩子做得并没有达到你的标准,但结果是完成了。
在单位里也是如此。我们布置一个项目,有清晰的流程,领导不用每个环节都去盯,项目最终也能完成,可能不见得顺领导的意,但结果依然是完成了。
实际上这一章中,老子还是在强调“不争”的思想,也就是无为而治,不要过度干预一件事情。万物皆有“道”,领导和家长的任务是,引导他人顺“道”而行,而不是顺自己的“道”而行。因为这件事连天地都做不到。
(二)天地也挡不住风雨
老子说:“飘风不终朝(zhāo),骤雨不终日。孰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为人乎?”
“飘风”即强风。老子是说,大风不可能刮一天,骤雨也下不了一整日。这是自然现象,谁也改变不了,即使无所不能的天地也做不到,何况是人呢?与自然相比,人是渺小的;与环境相比,人亦是渺小的。
这里老子所说的“飘风”“骤雨”实际上是指苛捐杂税等暴政。暴政不可能持久,持早要被人民推翻,这就是我们都知道的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”之理。虽然封建王朝早已离我们远去,但我们的生活依然存在顺境和逆境。
顺境自然不必说,谁都喜欢。遗憾的是,我们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逆境。我们要不断地跟“飘风”和“骤雨”抗衡,才能迎来风平浪静的日子。更可怕的是,99%的“飘风”和“骤雨”都是人为事故。其中有无意行为,但更多的是有意行为。
比如上面提到的家长和领导的人为干预,不管干预的目的如何,所要达到的结果是对是错,就干预这个行为本身而言,就是一个短暂的微型的逆境。因为被干预的人要思考,要做思想斗争,是坚持自我还是改变自己。坚持自我,意味着仍然身处逆境;改变自己有可能步入顺境。然而这个“顺境”就是顺“道”而行吗?
所以,对今天的我们而言,不要充当制造“飘风”“骤雨”的人,无论是单位还是家里。给身边人我一些和风细雨,润泽别人的同时,也润泽了自己。
二、善恶终有报,天道好轮回
那么,我们应该怎样处事呢?老子给我们列出了三种处事方式,并告诉我们,选择哪条路的结果是什么。
第一种:“道”者,同于“道”
第一种是最高级的做法,按“道”的标准去行事,结局自然是最好的。因为顺应了天地万物的规律,同“道”中人就会多,得到的助益也跟着多起来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得道多助”。
比如在职场中,有些领导明明不怎么管事,却得到上司垂青、下属爱戴;而有些领导,整日忙忙碌碌,大事小情样样都管,反而落得一身不是,上司不说好,下属提起来就直咋舌,是不是有点冤?明明自己都累成狗了,却不如人家一身轻闲混得好?
其实轻闲的领导也未必真轻闲,而是把事情做在暗处,不显山不露水,对下不过多干预下属的工作,对上则“功成弗居”,不显摆自己的功劳,把功绩推给上司。
比如正在热播的《庆余年2》中的王启年,在抱月楼那场戏中,成功骗了二皇子,演戏了得,但是当太子表扬他时,把功劳都推给了领导,一是太子领导的好,二是小范大人计谋好,把自己这个主演说成了微不足道的工具人,这一番说辞堪称职场教科书。
但是领导有没有埋没他的功劳呢?并没有。范闲看了王启年看似谄媚地拍马后,一再说道:“你行了。”这是什么意思?这是在说,你的功劳我知道,不必明说了。太子也对王启年大加赞赏。这说明什么?没有一个领导是傻瓜。
但凡官大一级,都有大一级的道理,要么有人脉资源,要么个人能力突出,要么真是心计深沉。所以不必事事去说,大领导自有洞见。这就是摸清了“道”的门路,即使不能完全按“道”而行,也能接近“道”。“道”自然乐见其成。
第二种:“德”者,同于“德”
第二种做法是同于“德”。咱们前面读过,“道”是“德”之本,“德”是“道”之象。世间绝大多数人是偏向于“德”的,用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。比如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思政课,这是教会我们如何行走于人世间,如何知礼仪,知进退。
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,要掌握高深的“道”的确有困难,但我们可以用“德”来规范自己,也是在顺“道”而行。况且,世间以“德”行事的人占绝大多数。我们不一定要站在智慧的顶端,站在中间一层就一生平顺了。
比如孝敬老人,夫妻和睦,尊重友邻,这些质朴的品德会通过我们的言行传递给下一代,传递给更多人。这些发自本心的德行,是最浅显也是最深刻的道理。
今天,很多到了谈婚论嫁阶段的年轻人都要走一个必要的流程——见家长。实际上,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观德之机。我们通常的认知是,父母通过见面来观察未来的女婿儿媳怎样,从简单的言谈举止来观察,是不是良善之家的孩子。其实很多年轻人忽略了,这也是观察对方家庭的一次重要机会。
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。我们遗传的不仅是DNA,还有脾气禀性、道德操行。比如财迷这个品质,咱们说不是节俭,是见钱眼开,看见钱走不动道。你的另一半身上或多或少也会有类似的想法,也许不是表现在金钱方面,比如他把对爱人的付出当成一种投资,在你身上付出了多少,将来是要回报的,一旦得不到预想的回报,心理就会产生极大的落差,甚至会演变成非道德范畴能解决的问题。
所以老子说要同于“德”,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做的,作为个体的我们,“和光同尘”才能被大众所接纳,才能得到更多的同道中人。
第三种:失者,同于失
第三种就是“道”和“德”的对立面,老子称为“失者”。失的是什么呢?自然是“道”和“德”。这种人一般逆“道”而行,也不喜欢遵守世俗的道德标准。当然,他们并非不知“道”和“德”为何物,只是明知故犯。
事实上,历史上很多罪大恶极之人,都深谙“道”法,也知晓道德规范,但一落实到自己身上就开始双标了。比如恶贯满盈的商纣王,纣王在做王子时还是很勤勉的,太史公的评价是“文足以饰非,智足以拒谏”,说明他是位文武双全的王子,所以才能赢得君父和朝臣的认可,一举登上君王宝座。
但当他继位之后,就将之前积累得好人缘迅速败光了。大征东夷、杀勋贵、杀大臣,大肆扩充宫室,引得朝野上下不满,此时的纣王觉得自己不可一世,是天下之主,自然可以主宰万物,俨然已经在逆“道”而行,失道失德,故而四方诸侯见机起义。
家庭生活中亦是如此。很多家长自己做不到的事,却加诸孩子身上,自己不读书,却要求孩子每天读名著,自己没有才艺,却逼着孩子去学才艺,自己对父母的话都置若罔闻,却要求孩子必须听自己,这是不是有点双标?
老子说:“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”
这句话的原意是,统治者诚信不足,人民也不会相信他。在今天,作为领导、家长、师友,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注重诚信,诚信是钱买不回来的,人一旦缺失了诚信,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人信任你,也不再有人帮助你。你将走上自生自灭之路。
可见,善恶终有报,天道好轮回。遵“道”而行的人,必得到“道”的助益;遵“德”而行的人,必得到众人的助益;失道失德之人,必然寡助。
译文
不言政令少扰民是合乎自然的。
再大的狂风也刮不过了一天,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日。谁制造的狂风暴雨呢?是天地。兴风起雨尚且不能持久,何况人呢?所以从事于道的,就同于道;从事于德的,就同于德;失道失德的,行为就是暴戾恣肆。凡是同于道的人,道也会乐于得到他;凡是同于德的人,德也乐于得到他;凡是同于失道失德的,就会得到失道失德的后果。
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在线借钱炒股,人民自然不会相信他。